重新播放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九洲大街西718号
0791-86591020
扫码登录
文化馆之家
文化宣传
政务公开
党建工作
文旅地图
红色南昌
绿色南昌
古色南昌
魅力南昌
印象南昌
优秀剧目
百姓剧场
文化直播
志愿者排行
志愿者投票
活动报名
志愿者招募
新闻动态
文件公告
活动预告
县区动态
预约
文化圈
数字资源
微信关注
"南昌文化云"
公众号,扫码登录电脑网页版
通过江西省可信身份认证系统登录
*账号不能为空
*密码不能为空
登 录
工作人员身份验证
确 认
* 此功能暂仅对场馆工作人员开放
工作人员身份验证
验证成功
* 此功能暂仅对场馆工作人员开放
失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南昌
>
文化产业
>
产业动态
打造“文化大院” 共享“文化大餐” ——青山湖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
2017-10-25 点击量:
近年来,青山湖区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标准,以文化+互联网为依托,以“点线面圈体”为抓手,以构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主线,优化服务、拓展功能、内外兼修,创新模式,着力构建了青山湖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青山湖区“文化大院”,并使之成为全区的文化信息中心、学习创新中心、资源共享中心以及社会交流中心,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的普惠共享。主要是做到了“三个五”:
一、“五项功能”让青山湖区“文化大院”“热”起来
青山湖区“文化大院”是按照市民们不同文化需求来布局,主要设有五项功能,即“共享客厅”、“演艺长廊”、“市民书房”、“文采厨房”和“群星花园”。
1.“共享客厅”优服务。“共享客厅”——全方位提供文化共享服务。“共享客厅”包括区级文化馆、图书馆总馆、电影院、览虫书咖,8个镇(街道、园区)分馆,16个村(社区)馆外服务点,各村、社区文化室等。因为有了这些服务设施,全区市民随时随处都可以共享到书籍、影院等各种文化服务。与此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文化+互联网的模式,打造了青山湖区智慧文化服务云平台,为全区市民提供自助菜单式服务。
2.“演艺长廊”成亮点。“演艺长廊”——轮番上演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我们以青山湖区四大品牌活动——“春节系列活动”、“红五月系列活动”、“七一主题系列活动”、“金十月系列活动”为抓手,开展书画展览、非遗展示、公益培训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这样的文化活动,每年至少演出2000余场,演出各类文化节目3000余个,观众人数达4万余人次。
3.“市民书房”获赞美。“市民书房”——真切感受到如自家书房般的悦读体验。区图书馆实行365天全天候不闭馆,从多角度,设有少儿绘本室、青少年阅览室、全省首家朗读室、创客e家、3D立体数字体验馆、培训室等颇具特色的多元阅读空间,市民们还可以在网上预约、预借、续借有关书籍和资料。现今,区图书馆年服务读者人数累计达35万人次、外借图书10万册次,读者满意率达99.51%。
4.“文采厨房”出精品。“文采厨房”——充分展示全区艺术团队,特色队伍的才艺和风采。目前,全区镇、街道、园区级艺术团队已有35支。团员人数2127人。开展活动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舞台表演类,包括舞蹈、音乐、戏曲、合唱等;静态创作类,包括书画、摄影等。这些在“文化大院”里的“星级厨师”,在“文采厨房”施展着各自才华,为全区市民们烹饪出一道道美味的文化佳肴。
5.“群星花园”广覆盖。“群星花园”——全面汇集区、镇(街道、园区)、村(社区)三级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文化大院”内,区总、分馆体系逐步建成,区、镇(街道、园区)、村(社区)三级数据已经对接,基本实现了全区公共文化资源互联互通。市民可随时通过手机、电脑,就可以了解区、镇(街道、园区)各级开展的文化活动,观看活动、参与活动。
二、“五位一体”让青山湖区“文化大院”“美”起来
我区以“点线面圈体”为抓手,着力构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探索建立全区“双空间”全覆盖的“青山湖模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效应辐射全区市民,尤其是通过打通“文化最后一公里”,实现全民公共文化“零距离”服务。
1.把“点”做亮。点亮文化阵地。我区改造了文化馆内部设施,完成了图书馆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建设完成了区级电影院、书咖,重点打造了8个镇(街道、园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同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镇(街道、园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分馆,各村(社区)文化室为服务点的总分馆体系。擦亮特色服务。大力开展“共享阳光”计划,为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费学艺培训。今年以来,共开设成人春、秋季公益培训班16个,少儿三期书法、硬笔、咏春、古筝等培训班40个和“共享阳光”农民工子女免费公益高跷培训班二期,共免费培训群众两千余人。闪亮志愿队伍。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建立了文化志愿服务数据库,围绕公益性文化讲座、艺术培训辅导、文化活动演出、服务,宣传推广等多项内容,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已有文化志愿服务艺术团体20个,志愿者千余人。
2.把“线”做长。全民阅读风景线。我区推出“青图培训”等5类系列活动,精心打造了“绘画艺术创意课”、“最美时光”亲子阅读分享课、英语沙龙、少年读书会、全省首家朗读室、读者免费电影等多个具有青山湖区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系列品牌活动,年举办活动达千余场次,吸引了10余万人次。百姓舞台风景线。我们依托各级文化广场、文化阵地,举办了以“文化惠民四季风·美丽幸福青山湖”为主题的文化广场活动,仅今年8月—9月,就开展了文化惠民进村社系列主题活动80余场。每年扎实开展好文化三项活动和春节”、“红五月”、“七一”、“金十月”
节庆文化四大品牌系列活动,尤其是今年9月—10月举办的“金十月”文化艺术节,推出了100多场文化活动,为全区市民奉献了一场群文盛宴。非遗展示风景线。我区积极挖掘、抢救、整理、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4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外,在非遗传承上,我们在南昌市青新小学设立了青山湖区龙舞传承基地;在民间艺术保护上,推出了4位书法、篆刻、瓷板、竹刻的南昌市民间传统枝艺大师和3位铁艺、剪纸、竹刻的南昌市民间艺术大师。
3.把“面”做宽。实现数字化建设全覆盖。我区建设完成了“三级联创”馆级共建共享工程,对镇、街道、园区实行了点对点ILAS系统数字对接,现今,在区文化馆、图书馆总馆的数字平台就能够查阅到各个分馆文化活动和馆藏图书,实现了数字化建设全覆盖。实现智慧文化平台全覆盖。以“互联网+文化”为依托,量身定制打造了区智慧文化服务云平台。该云平台以“3+1”模式(即PC电脑端、移动手机端、触摸屏端+数字文化魔方),建设三屏合一、数据同步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形成了“24小时无障碍无边界立体式”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保障投入全覆盖。不断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软、硬件设施投入,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2016年,全区共投入资金2900万元,其中,区级投入1328万元,镇(街道、园区)投入1572万元;今年以来,到8月底,全区已投入资金1482万元。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4.把“圈”做实。10分钟文化服务圈,圈出速度。将服务重心下移,优化服务半径,构筑“一个中心(区文化馆、区图书馆总馆为服务指导中心)+多个站点”(镇、街道、园区综合文化中心,村、社区文化室,社会文化组织和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等文化社会力量为服务站点)点面互补、条块衔接的立体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网络,构成了“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架构。这样,辖区老百姓最远只用十分钟就能到文化阵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形成“青山湖区速度”。10分钟文化服务圈,圈出内涵。我区注重在“10分钟文化服务圈”文化服务的品质和内涵上下功夫,积极组织文艺骨干立足本土,创作了一批深受群众喜爱、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文艺精品,并在各级艺术赛事和比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如:原创广播剧《归乡》、《开会》、《寻梦》等先后分别参加中国微广播剧展演,民间舞蹈《双龙戏珠》获得江西省第五届艺术节暨首届农民工才艺比赛一等奖,舞蹈《祭楚》获得南昌市第九届民间优秀团队展演一等奖,原创本土非遗题材少儿舞蹈《龙娃》获得江西省第十届少儿艺术节比赛金奖,组织青山湖区“北刘轿舞”、“少儿踩高跷”参加了江西省第四届花博会开幕式表演等。10分钟文化服务圈,圈出幸福。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物联网工程,精准对接市民需求,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符合其需求“对口味”的自助菜单式产品和服务。市民们可通过网上、电话、手机微信等预约形式实行“文化服点单”,市民下单后,经过文化预约配送系统,将市民们所预约的文化资源配送到基层,让全区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感受到文化惠民所带来的幸福生活。
5.把“体”做强。扩大文化交流。立足青山湖区文化特色,不断扩大文化交流。我区文化馆与厦门思明区文化馆结成了友好馆,多次联合举办了“厦门思明•南昌青山湖两岸四地书画摄影作品联展”等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青山湖区文化对外影响力和传播力。扩大文化效应。充分挖掘罗家镇历史文化底蕴,围绕“千年古镇、江南首集”的发展定位,梳理、保护和修复好利玛窦教堂、南行军古庙、慈母墓、豫章书院等一批历史文化资源,按照“古色、红色、绿色、金色”四色来打造罗家文化旅游品牌,使之成为青山湖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古镇”。扩大文化供给。我区不断加大文化服务供给,扎实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打造了区文化馆——青山湖区“双龙戏珠”传承基地和昌东工业区胡家村——青山湖区“北刘轿舞”传承基地。积极开展了青山湖区第十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的宣传展览活动,举行了“争当小小传承人”青山湖区非遗进校园活动、青山湖区传统技艺名家展,让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惠及百姓。
三、“五门大开”让青山湖区“文化大院”“活”起来
我区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造福人民群众、保障文化民生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经过前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高标准建设了文化设施,全方位打造了文化品牌,多途径推动了文化创新,大力度强化了队伍建设,卓有成效的打开了“文化大院”的“五扇大门”。
1.打开服务百姓之门。通过努力,我区逐步建立了覆盖面广、省内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青山湖区“文化大院”。在区级,平均每4万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或图书服务点。每年送戏下乡100余场,送电影500余场,开展各类主题专场巡演300余场、每年组织30余场规模较大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基层,农家书屋全覆盖,各镇(街道、园区)村(社区)共建有文化活动室89个,室外文化活动场地84个,戏台41个,老年人活动室74个;在队伍建设,全区平均每村(社区)业余文艺团队数达3—5支,镇(街道、园区)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平均2—3人;在区智慧平台:“区智慧文化服务云平台”网站上线,推出了上百个文化服务项目,极大地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和参与。
2.打开市民休闲之门。区“文化大院”除了有各类文化活动之外,还举办了青山湖区天香园都市候鸟节、旅游文化节,亲子一日游等文旅活动。今年5月,举办了第五届“红五月”旅游文化节,整个旅游文化节持续一个月,据不完全统计,本届旅游文化节各地共组织艺术骨干3500余人次,观众达万余人。至此,青山湖区“文化大院”俨然成为了广大群众休闲娱乐度假的好去处。
3.打开群众心灵之门。区“文化大院”,从获得感上出发,契合市民的心声,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架起了一座与市民们心灵沟通的“桥梁”。公共文化服务物联网工程的实施,将市民需求的文化服务送至家门口,满足了“每一位个体”心灵需求,实现了有效供给,更叩开了人们的心灵之门,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存在。
4.打开社会和谐之门。区“文化大院”改变了市民原有生活状态,更为市民的生活注入了生机与活力。“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可以阅览到80万册的电子书,2万集的教学课,让市民的精神生活日渐富足。“共享阳光”农民工子女免费公益培训,是孩子们体验温情的港湾。“各级文化活动中心”则成为了市民的精神驿站。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浸润下,全区已经呈现出社会安定和谐的可喜局面。
5.打开区域形象之门。随着区“文化大院”快速推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不断完善。在农村,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改变了群众的生活观念,邻里更加和谐、乡风更加淳朴、追求更加现代;在城市,伴随着文化地标的拔地而起、文化设施的日益完善,读书开始融入生活。随着文化的潜移默化,她正在改变着城区市民精神面貌,凝练着城区积极向上的优良品格,提升着城区崇文厚德的文明形象。
赣公网安备 36010302000848号
版权所有@2018 南昌文化云 Jiang xi Nanchang cultural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