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安义唢呐最早出现在清朝初期安义黄洲廖庄村,后逐渐传播到全县各地和周边县市。
安义唢呐吹奏时把民间打击乐器和弦乐联成一体,形成一支完整的民间吹打队伍,最为齐全的每付唢呐有大小唢呐各2只、长号2只、大、小堂鼓、大、小锣、大、小钗各1只,同时配上曲板、云锣、竹笛、二胡、四胡、板胡等,在吹奏中,既突出了唢呐高亢的旋律,又体现出打击乐和弦乐悦耳动听的音调。
安义唢呐吹奏的曲牌和配器有整套严格规定:喜庆时就吹奏《高腔》、《小汉》、《洗马》、《小桃红》、《闹扬洲》、《七连翻》、《一字调》、《九连翻》、《满堂红》、《红绣鞋》、《白牡丹》、《朝天子》、《打底功夫》、《送郎》、《十送》等,吹奏时配上节奏明快的小堂鼓、小钗、碰铃、云锣、以制造热闹气氛,给人以欢快、祥和、幸福之感。悲哀时则吹奏《上岗台》、《打骨牌》、《老背少》、《孟姜女》、《哭皇天》、《怀胎》等,吹奏时配上小锣、大鼓、制造深沉、缓慢的气氛,给人以痛切、肝肠欲断的情调。随着年代的推进和艺人的演绎,唢呐吹奏有了巨大变化和发展。吹奏时还可以发出抖音、打音、颤音和装饰音,形式上增添了轮奏、变奏技法;曲牌增加到60多个。
1999年,安义县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唢呐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