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十八番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打击乐器表现形式,明代中后期开始在南昌县广为流传。迄今,该县八一乡胡华村、塔城乡凤岗村、冈上镇黄台村等地都有锣鼓十番。其曲牌众多,打法独特,气氛热烈,表演丰富。形式多样。既可单独表演,也可为民间歌舞伴奏,是南昌县地区欢度节日、婚庆喜事中的一种世代家族相传演奏技艺。
十八番锣鼓乐队演奏排列方式主要分坐场与走场两种。通常以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云锣七件为一套;每一个曲调叫一个“牌子”,或一个“番子”。依据所用乐器不同,又分为“清锣鼓”和“丝竹锣鼓”两大类。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为“清锣鼓”;增加了二胡、草胡、中阮、三弦、笙、唢呐等演奏的称“丝竹锣鼓”。
锣鼓十八番植根于乡士文化之中,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经过数百年的沿革,从简单的器乐敲击到成为曲调较完整、特色鲜明的器乐套曲,凝结了劳动民众的智慧。其表演简朴无华,活泼生动,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现存比较流行的曲牌有“喜笑颜开”、“细雨点花”等,对研究明清及近代民间音乐文化和当地的民俗风情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