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板灯龙”是人们在节日和农闲时所进行的一种表演,其历史可谓久远。塔城板灯龙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宏大、场面壮观、阵容齐整、形式完备的民间传统舞蹈。
南昌县塔城乡北洲村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长期的水上生活使他们强风暴雨等气象灾害的侵袭,加上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当地百姓逐渐形成原始的对龙的图腾崇拜,民间有“一条破船两只桨,水中求生靠龙王”的说法。村民在河边修建龙王庙,世代供奉龙王,企盼风调雨顺,生活平安幸福。而舞板灯龙就源于村民对龙王的崇拜。
每年正月初七日落夜幕时分,板灯龙的主持人,一般为村里有威望的长者,带领一批人来到龙王庙,请出被精心装饰过的龙头和龙尾,放置在村子中央的中心空场上,然后每家每户按照确定好的顺序接上各自准备好的板灯,拼成总共有四百多节,总长约600多米的板灯龙。龙头龙尾有竹条编制框架,表面以各色彩纸装饰,龙眼由手电筒做成,而每条板凳上插四个彩灯,每个灯内点燃一只份量约三两的红烛。板灯龙合体完成之后,随着三声炮响,板灯龙巡游这时开始,长龙首先顺着北洲村的外围环行一圈,寓意神龙护体,然后按照预定好的路线走遍全村的各家各户及每个角落。家家户户点灯燃烛放鞭炮迎接。龙队经过东岳庙时 ,龙头向庙神行礼之后,围观的群众便可抢摘龙须,寓意发子发孙,富贵荣华。巡游结束后,来到位于整个村落的中心空场上,进行盘龙圈灯表演。舞板灯龙动作有"长龙穿花"、"金蝉脱壳"、"火龙盘身"等。舞龙结束后,龙头龙尾由主持人送往龙王庙,而各家则举着自家的板灯迅速跑回家中,等候的家人摆香案放鞭炮迎接,然后将四个未燃尽的红烛分别放置在阁楼、厅堂、卧房和厨房中,以求来年红红火火,大吉大利。
塔城板灯龙源于对龙的图腾崇拜,这对于后人研究北洲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发掘传统渔猎文明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