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采茶戏,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灯戏”、“三角班”,源起赣南采茶戏流传至南昌地区后,融合南昌地区方言和民间曲调而成,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流传分布在南昌、新建、安义、进贤、奉新等县,影响遍及全省大部分地区。
南昌采茶戏发脉于载歌载舞的采茶灯,其音乐及唱腔以茶歌为基调,在融汇了其他一些民间小调及其他剧种的唱腔和锣鼓点后,经过不断创新,逐渐完成了由简单到完整、由民歌曲牌体到板腔体的转变,塑造了本剧种独有的音乐形象。
南昌采茶戏最早称为“采茶歌”,于明朝中后期形成于南昌县滨湖地区,它是南昌采茶戏的雏形。清末翟金生曾写过《豫章景物竹枝词》四十首,其中有首记载了南昌采茶戏:“二月街头唱采茶,村童扮作髻双丫。土音方语无腔调,笑煞吴姬与楚娃。”由最初的“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歌联唱”到“灯带戏”,再由清朝同治年间的“三角班”发展为“半班”,一直到1953年被正式命名为南昌采茶戏,经历了300多年的发展历史。
南昌采茶戏的唱腔,大多数来自民间,以纯正的南昌话为语言标准。男女分腔,都用本嗓,唱腔曲调共有四十八调。角色体制分生、旦、净、丑四个基本类型九个行当。使用的乐器,有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三种。传统剧目的服装,基本上都以明代衣冠为归依。
南昌采茶戏的历史悠久,戏曲剧目众多。代表剧目有《方卿戏姑》、《金莲送茶》、《渔网会母》、《蔡鸣凤辞店》、《状元与乞丐》、《贤德记》、《磨难记》、《画图记》、《排环记》、《恩仇记》、《麻风女》、《三女图》、《莲花庵》、《秦香莲》、《卖水记》、《七姐下凡》、《南瓜记》、《四姐下凡》、《落店换妻》等二十余部传统剧目。经过数百年的演绎发展,南昌采茶戏形成了语言通俗质朴,唱腔婉转清越,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南昌采茶戏对于研究明清戏剧文化和历史文化等有着很高的价值,对丰富和完善江西乃至中国戏曲史,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化艺术交流,向世界传播我国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和智慧才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