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采茶戏历史较为久远,最初由新建道情戏和灯戏发端,明代著名昆曲艺术大师魏良辅对新建县采茶戏的发展影响十分巨大,他揉合北曲的长处,融合了弋阳腔和昆曲海盐腔以及民间茶歌的唱腔特性,对南曲进行整理创新,培育出一种委婉动听的“水蘑腔”。即采茶戏原始唱腔“下河调”,开始成为民间采茶“三脚班”的初始唱腔长调特点。“三脚班”以二旦一丑为班底角色,配以鼓板、锣、钗及管弦(二胡等),到清乾隆中期,“三脚班”的雏形已经完全具备,生、旦、丑的行当划分开始显现,到清朝道光年间,民间的采茶班艺人和小型的民间采茶戏剧演出团队便在各地游走传唱,并在原“生、旦、丑”角色定位的同时,逐渐增加了老生、花脸、老旦等行当。称为早期的本调“下河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