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渡道情是一种民间曲艺,起源于唐末,成形于宋代,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分布在进贤县李渡镇和所辖的各个村落,涉及周边乡镇,有千余年历史。
道情最早为穷人乞讨用的一种方式,上门乞讨时一边敲击竹筒一边说唱几句顺口溜式的好听话,还顺用于驱赶狗。到了宋元时期,李渡的民间艺人由此受到启发,把竹筒的筒口蒙上蛇皮或猪尿泡,自编台词,自创小调,将其移植至镇上的茶楼酒馆里表演,“李渡道情”于是正式定型。由于形式新颖,唱词多反映乡风民情,深受顾客欢迎。李渡道情主要表演形式:一是单人道情,由一人持道情坐着边打边说唱,不受场地限制,机动灵活,无固定剧本,喜欢听什么便唱什么;二是多人道情,一般为四男四女,有固定的剧本和音乐,边说边唱边表演,效果更佳;三是舞台表演,根据剧本选定演员人数、性别、服装,用载歌载舞形式,按规程式说唱表演。
李渡道情”是千年古镇李家渡的优秀传统文化,富有独特的乡土气息和地域色彩。其说、唱、逗、笑,诙谐、幽默,风格鲜明,已深深地扎根于李渡民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