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九洲大街西718号
0791-86591020
扫码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南昌 > 非遗保护 > 代表性传承人

陈清泉

2019-11-05 点击量:
      “非遗”既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近几年才热火起来的词语,使一批肩负着传承使命的基层文化者为之黙黙奉献,不懈努力,真可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拓荒者”。
李渡有着两千年的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民间表演艺术和传统技艺,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价值观的改变,社会形态的变迁,传承人的断层,那些质朴亲切的民间表演,传统技艺,己是一遍荒芜,踪迹难觅。
      陈清泉,一个生长在在千年古镇李渡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镇文化站站长。他凭着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酷爱,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20多年中,致力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收集、整理、编创、保护和培养传承人工作。先后对李渡民间文化艺术中的软龙灯、硬龙灯(板龙灯)、狮子灯、蚌壳灯、车仂灯、道情、咚咚呷、三角班、民谣及李渡传统技艺(酿酒、制饼、薯粉条、挂面、印子糕)等,进行了逐个调查摸底、编撰入书。特别是对李渡“传统酿酒技艺”、“车仂灯”、“道情”、民谣“月光光”、“咚咚呷”表演艺术进行了系统深入地发掘、在保存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创新思路、编写剧本,搬上舞台表演,使这些在民间沉睡千年的艺术重放异彩,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极佳效果。这些极具个性与特色的民间艺术,展示了李渡独特的地方魅力,“李渡道情”参加南昌市“三民”调演和“山茶花”调演均获“一等奖”。“车仂灯”在省、市、县多次调演中获“一等奖”。2010年代表江西省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演出,荣获“优秀节目奖”,民谣新唱“月光光”参加南昌市业余剧团优秀节目调演荣获“一等奖”。以李渡传统酿酒技艺为背景编写的情景剧“华夏酒祖”和民间说唱表演艺术“咚咚呷”两个节目,即将搬上舞台。为了全面保护李渡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走村窜户,调查座谈,在搜集大量素材的基础上,耗费五年时间,先后组织编写了《古镇李渡》、《魅力李渡》和《李渡镇志》三本200万字,反映李渡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专著。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在抢救性发掘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他还特别注重传承人的培养。先后培养了“车仂灯”、“李渡道情”民谣新唱“月光光”等表演艺术人才40余人,培养了软龙灯、硬龙灯、蚌壳灯、花灯、采莲船、三角班等业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达400余人。
      陈清泉不仅注重全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工作,从小酷爱文学艺术。70年代初拜本镇道情老艺人李银喜为师,学习“李渡道情”表演艺术。经常随师演唱,师傅的精心指导和个人的勤奋努力,领悟了传统道情说、唱、念、打、演的真谛,对传统曲目“劈山救母”、“李三宝下山”、“穆桂英挂帅”、“南瓜记”等,说唱活灵活现,表演逼真自如,成为了在本地有一定影响的道情演唱者。在多年的演唱实践中,随着对“李渡道情”越来越深入的了解,逐渐形成了自已的构想,感到单一的个人传统说唱表演听众己不是很解渴,他尝试着把新内容融入到作品中,通过不懈探索,在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上,一方面,釆取师付的传统说晿,原封不动,另一方面,大胆创新,赋于“李渡道情”时代内涵,编写唱词,用四对男女,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演唱。如“李渡佬夸李渡好”,“李渡新韵”等节目表演后,反响强烈,掌声不断,1995、1996年代表进贤县参加南昌市“三民”调演和“山茶花”汇演,获多种殊荣。
      在他的组织策划下,李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传统酿酒技艺”、“车仂灯”、“道情”,先后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5个节目搬上舞台,有10个节目参加县元宵灯彩展演,作为一个乡镇能发掘出这么多的非物文化遗产,并搬上舞台表演,应该是难能可贵的,这无不渗透着拓荒者的汗水与辛劳。对于推动李渡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保护地方特色文化,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到了积极作用,为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文明进歩作出了贡献。
由于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的执着追求,在寂莫中坚持着梦想,体谂着欢乐与自豪,勤恳地工作,辛劳地耕耘,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县文化局的悉心关怀下,李渡镇的文化工作成绩斐然。1995年首批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百强文化中心”,1996年被市评为群众文化先进乡镇;连续22年被县评为目标考核“先进单位”;个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连续22年被镇党委评为“优秀党员”称号。

赣公网安备 36010302000848号

版权所有@2018 南昌文化云 Jiang xi Nanchang cultural cloud